戲劇劇本館
林摶秋劇作選:《閹雞》(1943)
《閹雞》首演於1943年,原作是張文環所寫的一篇中篇小說,原刊載於「台灣文學」雜誌,之後由曾在日本「紅磨坊新宿座」研究舞台劇的林搏秋改編成舞台劇本。本劇可說是台灣早期新劇運動中,最受到矚目的演出,這全都得歸功於當時的一群熱血青年,像是音樂家呂泉生、畫家楊三郎等人。雖處在日本「皇民化運動」推行的高壓統治之際,他們還斗膽組成「厚生演劇研究會」,並搬演這一齣在佈景、道具、服飾悉為中國文化色彩的話劇。更加特別的是,《閹雞》也是第一齣全部以台灣民謠作為配樂的舞台劇作品。作曲家呂泉生將採集來的台灣民謠重新編曲作為本劇演出時的音樂,如<丟丟銅仔>、<六月田水>等台灣民謠都是第一次以交響合唱曲的形式出現在舞台,這讓當時的觀眾得以在演出現場聆聽到「鄉音」親切的呼喚,自然而然觸動並凝聚他們對「祖國」的向心力!尤其是首演當晚,演出進行到一半時,劇院忽然停電,演出幾乎被迫停演,然而當時的觀眾中有人自動跑上舞台兩側,以手電筒的照明代替舞台燈光,要求繼續演出,讓全劇得以順利演完。這種表現民族意識的戲劇,令日本當局十分惱怒,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在演出當中演唱這些台灣民謠。但《閹雞》已寫下台灣戲劇史和音樂史最輝煌、最珍貴的一頁!
【劇情大綱】
時值大正八年(一九一八年),南部的某個村落,由於離車站遠些,所以一直無法發展起來。就在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古老地方,有一家老字號的藥鋪,掛著一塊刻有「閹雞」名字的看板。這家藥鋪在他父親健在時期相當繁榮,到了三桂這一代卻漸漸沒落。沒落主因是如雨後春筍般一直增加的西藥房,以及三桂吝嗇的個性。
三桂的遠親清標在隔壁村經營搬運店。清標本來想上台北唸醫學校,但因父母親不允許,只好經營搬運店。清標始終認為守著那間店面不合個性,所以自己研究漢醫書籍。當時謠傳鐵道會延伸到這村裡來,村裡的有錢人莫不想利用此時機大撈一筆,當三桂聽到車站會延伸到清標家的消息後,想以藥房和清標交換房屋。「這麼一來太好了」清標心想,同時決定把女兒月里許配給三桂的兒子(任職於村公所)阿勇。
三桂借款將房屋蓋在將來可能變成車站的地方;另一方面,清標接手三桂讓渡的福全藥房,運用現代化的經營方法,達成多年來的願望。當三桂的房子即將完工時,了車站延伸的政策卻取消了,三桂因此煩惱致死。阿勇本以為父親尚留有些許的財產,結果卻是債務纏身,房子遭到法院查封。煩惱不已的阿勇只好辭去村公所的工作,回家種田。
不幸的事接踵而至,不久母親也相繼辭世。不習慣耕作,阿勇每天勞累不堪,卻又染上瘧疾臥病在床。妻子把他抱起來,平時懦弱的他,突然生出勇氣,向妻子月里發誓:「我一定要重建鄭家的門風。我一定會站起來。不管面臨什麼樣的逆境,我會改變它。」阿勇的臉上泛出希望之光。
林摶秋劇作選:《閹雞》(1943)
林摶秋
NTD 220
NTD 150 (至為止)
中英日文導言、中日文劇本
9789860435504
作者簡介
編劇林摶秋(1920~1998)
桃園人。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。他雖然攻讀經濟學,卻對文學戲劇有濃厚興趣,曾加入日本聞名的「紅磨坊新宿座」,同時還接觸電影攝製工作。1943年與呂泉生等人籌組「厚生演劇研究會」,編導演出《閹雞》等劇,1957年籌組「玉峰影業公司」,拍攝「阿三哥出馬」、「嘆煙花」等台語電影代表作。